脫發問題通常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導致。生理性因素包括營養缺乏、精神壓力、激素波動;病理性因素涉及雄激素性脫發、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疾病。每日脫落50-100根頭發屬于正常新陳代謝,超過此范圍需警惕病理性脫發。

營養缺乏是常見誘因。蛋白質、鐵、鋅、維生素D等營養素不足會影響毛囊生長周期,表現為頭發細軟易斷。均衡攝入魚類、雞蛋、深綠色蔬菜等食物可改善營養性脫發。長期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出現彌漫性脫發,需配合鐵劑治療。
精神壓力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干擾毛發生長。急性應激可能引發休止期脫發,通常在壓力事件后2-3個月出現明顯脫發。冥想、規律運動等減壓方式能緩解此類脫發,多數患者在6-9個月內自行恢復。

激素波動多見于產后和更年期女性。妊娠期高雌激素水平延長生長期毛發,分娩后雌激素驟降導致同步性脫發。這種生理性脫發通常在產后6-12個月自行緩解,必要時可進行激素水平檢測。
雄激素性脫發是最常見的病理性脫發,與遺傳因素和雙氫睪酮敏感有關。男性表現為發際線后移和頭頂稀疏,女性多呈現頭頂部毛發變細。米諾地爾溶液和非那雄胺片是常用治療藥物,嚴重者可考慮毛發移植手術。
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會導致脫發。甲亢患者頭發細軟易脫落,甲減患者毛發干燥脆弱。這類脫發需治療原發病,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后脫發癥狀多能改善。伴有體重驟變、畏寒或心悸等癥狀時應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持續大量脫發超過三個月,或伴隨頭皮紅斑、瘢痕形成等情況,建議到皮膚科進行毛發鏡檢查和血液檢測。早期干預能有效阻止毛囊進一步萎縮,避免不可逆脫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