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紊亂的復位手法主要包括手法復位和輔助器械復位兩種方式。手法復位需由專業醫生操作,常見方法有關節囊內液壓擴張法、下頜骨牽引復位法;輔助器械復位可使用咬合板或頜間牽引裝置。

關節囊內液壓擴張法通過向關節腔內注射生理鹽水擴大關節間隙,解除關節盤卡壓。操作時患者取坐位,醫生用拇指按壓患側關節區,另一手托住下頜角向前下方牽引,聽到彈響提示復位成功。該方法適用于關節盤可復性前移位,復位后需配合頜墊穩定關節。

下頜骨牽引復位法適用于急性關節脫位。醫生雙手拇指置于患者下頜磨牙區,其余四指固定下頜體,向下后方持續施力牽引,同時輕推頦部使髁突滑回關節窩。操作中需避免暴力導致關節韌帶損傷,復位后建議限制大張口動作2周。
咬合板是常用的輔助復位器械,通過調整下頜位置減輕關節負荷。穩定性咬合板可24小時佩戴,前導型咬合板需在醫生指導下夜間使用。頜間牽引適用于頑固性關節半脫位,利用橡皮筋彈性牽引逐步調整髁突位置,通常需要連續治療2-4周。

復位后應避免咀嚼硬物、打哈欠等大幅張口動作,局部熱敷可緩解肌肉痙攣。若出現關節區持續疼痛、張口受限加重等情況需及時復診。慢性關節紊亂患者建議結合低頻脈沖電刺激或超聲波治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