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感染可通過抗生素治療、支持療法、胎兒監測、分娩時機選擇和感染源控制等方式處理。宮內感染通常由細菌上行感染、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癥、醫源性操作和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療:
針對病原體選擇敏感抗生素是核心措施。β-內酰胺類抗生素如青霉素對B族鏈球菌有效,大環內酯類可覆蓋支原體感染。嚴重感染需靜脈給藥,療程通常持續至產后48小時。治療期間需監測肝腎功能,避免使用影響胎兒發育的四環素類。
2、支持療法:
包括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輸注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體溫超過38.5℃需物理降溫,對宮縮抑制劑使用需謹慎評估。臥床休息時建議左側臥位改善胎盤灌注,血紅蛋白低于70g/L應考慮輸血。
3、胎兒監測:

每日胎心監護至少兩次,異常胎心圖形需緊急處理。超聲監測羊水量變化,臍動脈血流阻力指數升高提示胎兒窘迫。每周生物物理評分,出現正弦波型胎心率或胎動消失需立即終止妊娠。
4、分娩時機:
足月感染應盡快終止妊娠,孕34周前需權衡促胎肺成熟與感染風險。宮頸條件成熟者優先陰道分娩,產程超過12小時或出現胎兒窘迫需剖宮產。分娩后留取胎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5、感染源控制:
治療孕婦全身感染病灶如肺炎、腎盂腎炎。陰道沖洗禁用,可選用聚維酮碘會陰消毒。移除宮內節育器等異物,糖尿病患者需強化血糖控制。接觸被污染的羊水器械需徹底滅菌。

預防重于治療,孕期應定期進行白帶常規和細菌培養檢查。注意會陰清潔但避免過度沖洗,性生活前后及時排尿。補充維生素C增強胎膜韌性,每日飲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出現陰道分泌物異味、下腹墜痛或發熱癥狀時,需立即就醫進行陰道分泌物PCR檢測和血常規檢查。產后42天復查需包括子宮內膜活檢,反復發生宮內感染者建議進行免疫功能和TORCH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