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可能由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失衡、心理創傷、慢性壓力、軀體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社會支持、放松訓練等方式干預。

1、遺傳因素:
家族史是焦慮癥的重要風險因素,一級親屬患病風險較普通人高2-5倍。與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多態性等遺傳變異相關,這類患者往往從小表現出敏感特質。建議有家族史者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
2、神經遞質失衡:
γ-氨基丁酸系統功能不足和去甲腎上腺素過度活躍是主要機制,杏仁核等邊緣系統過度激活導致持續警覺狀態。可能與突觸間隙5-羥色胺濃度降低有關,表現為坐立不安、心悸等軀體癥狀。
3、心理創傷:

童年虐待、重大事故等創傷經歷會改變大腦恐懼回路,前額葉對杏仁核的調控功能減弱。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中約50%會共病焦慮癥,常見閃回、過度警覺等癥狀。
4、慢性壓力:
長期工作壓力或人際關系緊張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持續激活,皮質醇水平升高損害海馬體功能。這類患者常伴有失眠、消化功能紊亂等軀體化表現。
5、軀體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律失常等疾病可直接引發焦慮癥狀,約20%的焦慮癥患者存在未被發現的軀體疾病。二尖瓣脫垂、低血糖發作等都可能模擬焦慮發作的生理表現。

建議保持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可促進內啡肽分泌。飲食上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魚、亞麻籽,減少咖啡因攝入。正念冥想和腹式呼吸訓練每天練習10-15分鐘,建立穩定的社交支持系統。癥狀持續超過2周或影響日常生活時,需到精神心理科進行專業評估,認知行為治療配合舍曲林、帕羅西汀等藥物可有效改善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