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涎腺組織引起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多累及腮腺、頜下腺等大涎腺,臨床表現為局部腫塊、疼痛或瘺管形成。涎腺結核的病因主要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免疫力低下、鄰近結核病灶擴散、局部創傷史、營養不良等因素。需通過病理活檢和結核菌素試驗確診,治療以抗結核藥物為主。

1、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結核分枝桿菌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播散至涎腺,或經導管逆行感染。患者可能出現涎腺區無痛性腫塊,伴隨低熱、盜汗等全身癥狀。需采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藥物聯合治療,療程通常持續半年以上。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肝功能,避免藥物性肝損傷。
2、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導致免疫功能受損時,結核分枝桿菌易侵襲涎腺組織。此類患者除涎腺腫脹外,常合并其他器官結核感染。治療需兼顧原發病控制與抗結核治療,必要時可輔助免疫調節劑。患者應保證充足營養攝入,避免過度勞累。
3、鄰近結核病灶擴散
肺部或淋巴結結核病灶直接蔓延至涎腺,多見于頜下腺結核。特征為腫塊質地硬韌,可能破潰形成經久不愈的瘺管。除標準抗結核方案外,局部可配合鏈霉素沖洗。對于已形成瘺管的病例,需加強創面護理,防止繼發細菌感染。

4、局部創傷史
涎腺導管損傷或口腔黏膜破損后,結核分枝桿菌可直接侵入腺體。此類患者癥狀進展較快,可能出現急性炎癥反應。治療早期可短期加用潑尼松減輕水腫,但須嚴格遵循抗結核藥物使用規范。日常需保持口腔衛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營養不良
長期蛋白質與維生素缺乏會降低涎腺局部抵抗力,增加結核感染風險。兒童患者可能表現為涎腺腫大伴發育遲緩。治療期間需補充優質蛋白與維生素A、D,推薦食用乳制品、魚類及深色蔬菜。嚴重營養不良者應先糾正電解質紊亂再開始抗結核治療。

涎腺結核患者應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熱量與優質蛋白,如雞蛋、瘦肉、豆制品等,避免吸煙飲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但急性期需限制劇烈活動。治療期間每月復查血常規與肝腎功能,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出現新發腫塊或持續發熱應及時復診,警惕耐藥結核或合并感染的可能。日常注意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減少腺體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