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早期診斷需結合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評估和臨床評估。早期肝硬化通常無明顯癥狀,但通過血清學檢測、影像學檢查和肝活檢等手段可及時發現。

血清學檢測是篩查肝硬化的基礎方法。肝功能檢查中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白蛋白降低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反映肝臟合成功能下降。肝纖維化四項檢測中透明質酸、Ⅲ型前膠原肽等指標異常升高可輔助判斷纖維化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完善乙肝五項、丙肝抗體等病原學檢測。
影像學檢查對肝硬化診斷具有重要價值。腹部超聲可觀察肝臟形態變化,早期可能出現肝實質回聲增粗、肝包膜不平整。瞬時彈性成像能無創測量肝臟硬度值,纖維化程度越高則硬度值越大。CT或MRI可清晰顯示肝臟體積縮小、邊緣呈鋸齒狀等特征性改變,門靜脈高壓時可見脾大、側支循環形成。

臨床評估需關注高危人群和早期征兆。長期飲酒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脂肪肝患者應定期篩查。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食欲減退、蜘蛛痣等非特異表現。肝掌、男性乳房發育等體征提示肝功能異常。
對于疑似病例,肝活檢是診斷金標準。通過病理檢查可明確肝纖維化分期,但屬于有創操作。無創診斷模型如APRI評分、FIB-4指數等可作為篩查工具。

高危人群建議每6-12個月進行肝功能復查,配合影像學隨訪。發現異常指標時應及時至消化內科或肝病專科就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早期干預可有效延緩疾病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