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是皮膚炎癥反應的統稱,可能由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引發。常見原因包括接觸性過敏原刺激、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微生物感染以及系統性疾病影響等。

接觸性過敏原是引發皮炎的常見誘因。金屬飾品、化妝品、清潔劑等物品中的鎳、香料、防腐劑等成分可能誘發接觸性皮炎,表現為接觸部位紅腫、瘙癢。長期反復接觸可能加重癥狀,需通過斑貼試驗明確過敏原并避免接觸。
皮膚屏障功能障礙是特應性皮炎的核心發病機制。遺傳因素導致絲聚蛋白合成不足,皮膚水分丟失增加,外界刺激物更易滲透。患者常伴有皮膚干燥、脫屑,嬰幼兒好發于面部和四肢伸側,成人多見于肘窩、腘窩等屈側部位。

微生物感染可直接或間接導致皮膚炎癥。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可加重特應性皮炎病情,真菌感染如馬拉色菌可能誘發脂溢性皮炎。這類皮炎多伴有明顯鱗屑,好發于皮脂分泌旺盛區域如頭皮、鼻翼兩側。
系統性疾病可能表現為皮膚炎癥反應。糖尿病患者的脛前色素沉著、甲狀腺功能異常導致的皮膚干燥都可能伴發皮炎樣改變。這類皮炎往往頑固難愈,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神經精神因素在部分皮炎中起重要作用。慢性壓力可能通過神經肽釋放誘發神經性皮炎,表現為劇烈瘙癢的苔蘚樣斑塊,好發于頸后、肘部等易搔抓部位。這類患者需要配合心理疏導治療。

皮炎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伴有滲液、化膿等感染跡象時,建議及時到皮膚科就診。醫生會根據皮損特點選擇外用糖皮質激素、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口服抗組胺藥物等治療方案,嚴重病例可能需進行光療或系統免疫調節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