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可通過黃體功能支持、免疫調節治療、宮頸環扎術、遺傳學篩查、感染控制等方式治療。習慣性流產通常由黃體功能不足、免疫因素異常、宮頸機能不全、胚胎染色體異常、生殖道感染等原因引起。
1、黃體支持:黃體功能不足導致孕酮分泌不足時,可補充天然黃體酮或地屈孕酮。孕酮能維持子宮內膜容受性,抑制子宮收縮。建議孕早期監測血清孕酮水平,持續用藥至妊娠10-12周。

2、免疫治療: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免疫異常可能引發血栓前狀態,使用低分子肝素聯合小劑量阿司匹林可改善胎盤血流。對于同種免疫異常,可考慮淋巴細胞主動免疫治療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3、宮頸環扎:宮頸機能不全者在孕12-14周實施McDonald宮頸環扎術可預防無痛性宮口擴張。術后需限制體力活動,定期超聲監測宮頸長度。緊急環扎術適用于孕中期發現宮頸縮短的病例。
4、遺傳學干預:夫婦雙方需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胚胎絨毛染色體檢測發現非整倍體異常時,建議通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進行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反復流產3次以上應完善基因芯片檢查。
5、抗感染治療:支原體、衣原體等生殖道感染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阿奇霉素或多西環素。弓形蟲感染采用螺旋霉素,巨細胞病毒感染使用更昔洛韋。治療期間需監測肝腎功能變化。

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優質蛋白攝入,每日補充葉酸400-800μg。避免劇烈運動和長時間站立,睡眠時采取左側臥位改善子宮血供。保持會陰清潔,性生活需使用避孕套防止逆行感染。心理疏導有助于緩解焦慮情緒,建議加入專業支持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