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有傷口時洗頭發需避免傷口沾水,可采用仰臥位沖洗、干洗噴霧、局部防水保護等方法。
1、仰臥位沖洗:

在浴室使用躺椅或浴缸,頭部懸空后仰讓他人協助沖洗。水流方向從發際線向頭頂流動,避免流經面部。沖洗前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水溫控制在38℃以下,減少蒸汽對傷口的刺激。洗發水選擇無淚配方產品,若不慎接觸傷口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
2、干洗噴霧清潔:
選用含稻米粉或燕麥粉的免洗洗發噴霧,距離頭發20厘米均勻噴灑。粉末吸附油脂后用寬齒梳清理,操作時避開傷口周圍10厘米范圍。該方法適合傷口結痂初期,使用后需檢查傷口敷料是否被粉末污染。
3、防水敷料保護:

清洗前用醫用防水透明敷貼完全封閉傷口,邊緣用皮膚膠加固密封。優先選擇聚氨酯材質的敷料,防水時間可達48小時。洗后及時拆除敷料觀察傷口,出現浸漬發白需消毒處理。該方法不適用于正在滲液的開放性傷口。
4、分區擦拭清潔:
將頭發分為若干區域,用蘸取洗發水的濕毛巾逐片擦拭發絲。前額部位采用向后梳理方式,雙耳周圍向內卷擦。完成后用擰干的熱毛巾包裹頭發吸走殘留泡沫,全程保持傷口高于操作平面。
5、專業機構護理:
大面積面部創傷建議在醫療機構使用洗頭車處理。可調節角度的防水圍脖能完全隔離水流,護理人員同步進行傷口換藥。該方式適合術后兩周內的患者,同時配備負壓吸唾裝置防止液體逆流。

傷口愈合期間建議將洗發頻率降至每周1-2次,優先選擇傍晚清洗便于夜間觀察傷口。洗發后及時用無菌棉簽吸干發際線積水,保持敷料干燥。恢復期可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促進愈合,避免辛辣食物減少組織充血。若出現傷口紅腫滲液等感染征兆,需立即停止自行護理并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