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角皮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血管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表面出現的紅色或紫紅色丘疹或結節。該疾病通常由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和角質層增厚共同形成,多見于中老年人,好發于下肢、軀干等部位。

血管角皮瘤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三種典型形態。早期多為直徑1-3毫米的紅色斑點,隨病程進展可發展為凸起的角化性丘疹,表面粗糙呈疣狀。部分患者皮損可能伴隨輕微瘙癢或觸痛,但多數無明顯自覺癥狀。在極少數情況下,皮損可能因摩擦導致出血。

該病的發生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長期紫外線暴露會損傷皮膚微血管和角質形成細胞。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部分病例存在遺傳傾向,可能與特定基因突變相關。妊娠期激素變化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皮損。
對于無癥狀的血管角皮瘤通常無需特殊治療。若出于美容需求或出現不適,可采用脈沖染料激光消除血管成分。冷凍療法能有效去除角化過度的皮損。電灼術適用于單發較大的病灶。所有治療均需在專業皮膚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后需注意防曬和傷口護理。

血管角皮瘤本身不會惡變,但若發現皮損在短期內迅速增大、破潰不愈或伴有明顯疼痛,應及時就醫排除其他皮膚腫瘤可能。日常應注意避免過度搔抓皮損,穿著寬松衣物減少摩擦,并使用保濕劑維持皮膚屏障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