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口腔念珠菌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常見標準包括口腔黏膜白色偽膜、棉簽擦拭試驗陽性、真菌鏡檢或培養陽性等。嬰幼兒鵝口瘡多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家長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

1、臨床表現
典型表現為口腔頰黏膜、舌面或上顎出現乳白色凝乳狀斑塊,強行剝離后可見充血創面。患兒可能出現拒食、哭鬧等不適癥狀。家長需注意與奶漬殘留區別,鵝口瘡斑塊不易擦拭脫落。
2、棉簽擦拭試驗
用無菌棉簽輕拭白色斑塊,若斑塊難以擦除或擦除后基底發紅出血,可初步判斷為鵝口瘡。該檢查可由家長初步操作,但最終需經醫生確認。不建議自行用力刮擦以免損傷黏膜。
3、真菌鏡檢
取少量偽膜標本進行氫氧化鉀溶液處理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假菌絲或芽生孢子可確診。該方法快速準確,是門診常用診斷手段。家長需配合醫生取樣,避免患兒進食后立即檢查。
4、真菌培養
將標本接種于沙氏培養基,3-5天后出現乳白色酵母樣菌落可明確病原體。適用于反復發作或治療無效的患兒,能鑒定具體念珠菌種類并指導用藥。培養期間家長應保持患兒口腔清潔。
5、特殊人群評估
早產兒、免疫缺陷患兒或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兒童需排查系統性念珠菌感染。可能需進行血培養、尿培養等擴展檢查。家長需詳細提供患兒用藥史、喂養方式等關鍵信息。
確診鵝口瘡后,家長應遵醫囑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等抗真菌藥物,哺乳期母親需同步治療乳頭避免交叉感染。日常注意奶瓶消毒,避免過度清潔口腔破壞正常菌群。喂養后喂少量溫水清潔口腔,保持患兒手部衛生。6個月以上嬰幼兒可適量補充含益生菌的輔食,幫助恢復口腔微生態平衡。若病變持續超過2周或伴隨發熱等癥狀,需及時復診排除其他潛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