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隔離肺的治療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是否合并其他異常綜合判斷。多數無癥狀的隔離肺可暫不處理,僅需定期超聲監測;若出現胎兒水腫或心臟壓迫等并發癥,則需考慮宮內治療或出生后手術干預。

隔離肺的治療方式主要有期待觀察、宮內介入治療和出生后手術切除。期待觀察適用于體積小、生長緩慢且無并發癥的病例,通過每2-4周超聲檢查監測病灶變化。宮內介入治療主要針對合并胎兒水腫的嚴重病例,包括超聲引導下硬化劑注射、激光消融或胸腔羊膜腔分流術,可減輕占位效應改善預后。出生后手術切除適用于持續存在的較大病灶,常見術式為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或開胸病灶切除術,最佳手術時機為出生后3-6個月。

隔離肺通常由胚胎期肺芽發育異常引起,可能與血管供應異常、基因突變或環境因素有關。病灶多位于左肺下葉,部分病例伴隨膈疝、心臟畸形等發育異常。超聲檢查可見邊界清晰的強回聲團塊,彩色多普勒可顯示來自體循環的異常供血血管。

約15%的隔離肺會在妊娠晚期自行縮小或消退。對于持續存在的病灶,出生后需進行增強CT或MRI明確診斷。術后患兒總體預后良好,肺組織代償性增生可維持正常呼吸功能。建議孕期每2-3周復查超聲,出生后由小兒胸外科醫生評估決定后續處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