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震蕩是牙齒受到外力沖擊后出現的牙周膜輕度損傷,屬于牙外傷中最輕微的類型。主要表現為牙齒輕微松動、咬合不適或短暫敏感,通常不伴有牙體缺損或牙髓癥狀。正確處理可避免繼發損傷,促進牙周組織恢復。

日常護理需避免患牙受力。受傷后2周內選擇軟質食物,避免用患側咀嚼。冷熱刺激可能加重敏感癥狀,建議暫時避免過冷過熱飲食。使用兒童軟毛牙刷輕柔清潔,保持口腔衛生可降低感染風險。
物理防護能促進組織修復。受傷48小時內可用冰袋間歇冷敷面部對應區域,每次不超過15分鐘,間隔2小時重復。2周內避免劇烈運動或可能碰撞面部的高風險活動,游泳時建議佩戴運動護齒套。

定期觀察牙齒狀態變化。受傷后1周、1個月、3個月需復查牙片,監測牙髓活力。若出現牙齒變色、自發痛或松動加重,可能提示牙髓壞死,需及時進行根管治療。兒童患者更需關注恒牙胚發育情況。
少數情況下可能發展為牙髓病變。約5%-10%的牙震蕩會在3-6個月后出現牙髓壞死,表現為牙齒灰暗變色、牙齦膿包。此時需進行根管治療,必要時配合牙冠修復。孕婦或糖尿病患者發生并發癥風險較高,建議增加復查頻率。

多數牙震蕩預后良好,6-8周可完全恢復。恢復期間出現持續疼痛或牙齒移位需立即就診,排除牙根折裂等嚴重損傷。專業牙醫可通過叩診測試、電活力測驗等評估牙齒狀態,制定個體化觀察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