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激素類藥物、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方式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通常與經血逆流、免疫異常、遺傳因素、炎癥反應、醫(yī)源性種植等原因有關。

1、非甾體抗炎藥:
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等藥物可緩解痛經和盆腔疼痛。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炎癥反應,適合輕中度疼痛患者,需注意胃腸道副作用。
2、激素類藥物:
地諾孕素、炔雌醇環(huán)丙孕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可抑制卵巢功能。通過創(chuàng)造假孕或假絕經狀態(tài)延緩病灶進展,需持續(xù)使用3-6個月,可能出現突破性出血。

3、GnRH激動劑:
亮丙瑞林、戈舍瑞林能暫時降低雌激素水平。每月注射一次可誘導藥物性絕經,建議聯合反向添加療法預防骨質流失,療程不超過6個月。
4、孕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
醋酸甲羥孕酮、地屈孕酮直接作用于異位內膜。通過誘導蛻膜樣變使病灶萎縮,需監(jiān)測肝功能,可能出現乳房脹痛等副作用。
5、中藥輔助治療:
桂枝茯苓膠囊、散結鎮(zhèn)痛膠囊、丹莪婦康煎膏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聯合西藥使用可改善盆腔微循環(huán),需辨證施治并觀察月經變化。

建議每日攝入亞麻籽、深海魚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避免紅肉及反式脂肪。每周進行3次瑜伽或游泳等低沖擊運動,配合腹部熱敷緩解疼痛。藥物治療期間每3個月復查超聲及腫瘤標志物,育齡女性需在醫(yī)生指導下規(guī)劃妊娠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