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確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壽命與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關。在規范治療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預期壽命可接近普通人群,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血糖管理、并發癥防控和生活方式調整。

血糖控制水平是決定預后的核心因素。糖化血紅蛋白長期維持在7%以下時,患者發生微血管病變的風險顯著降低。二甲雙胍、西格列汀等降糖藥物能有效穩定血糖,配合定期監測可延緩病情進展。
心血管并發癥是主要壽命威脅。糖尿病患者發生冠心病、腦卒中的風險比常人高2-4倍。阿司匹林腸溶片可用于心血管事件預防,同時需嚴格控制血壓低于130/80mmHg。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心電圖等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血管病變。

腎臟保護直接影響生存質量。約20-40%的糖尿病患者會發展為糖尿病腎病。纈沙坦等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能減少蛋白尿,配合低蛋白飲食可延緩腎功能惡化。每年檢測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是必要的監測手段。
生活方式干預具有基礎性作用。每日30分鐘快走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地中海飲食模式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體重指數維持在24以下能顯著降低代謝綜合征風險。
神經病變和視網膜病變需重點防范。定期進行眼底檢查和神經電生理評估,早期使用硫辛酸等神經營養藥物可改善癥狀。足部護理不當導致的感染是住院常見原因,需每日檢查雙足皮膚狀況。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治療抵抗或嚴重并發癥。對于胰島功能衰竭者,胰島素泵治療能更好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出現酮癥酸中毒等急癥需立即住院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