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該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好發于膝、髖、手等負重或頻繁活動的關節。

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年齡增長是主要風險因素,關節軟骨隨年齡增長逐漸退化。肥胖會增加關節負荷,加速軟骨磨損。關節損傷或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軟骨損傷,如運動員或重體力勞動者。遺傳因素也可能影響軟骨代謝。激素水平變化,尤其是女性絕經后雌激素下降,與骨關節炎發病相關。
骨關節炎早期表現為活動后關節隱痛,休息后可緩解。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晨僵通常不超過30分鐘、關節腫脹和活動時摩擦感。嚴重時可出現關節變形、活動障礙,甚至肌肉萎縮。部分患者會因骨贅形成出現關節絞鎖現象。

非藥物治療是骨關節炎管理的基礎。體重管理能有效減輕關節負擔,體重每減少5公斤,膝關節炎癥狀可改善50%。規律進行低沖擊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可增強肌肉力量并保持關節靈活性。物理治療包括熱敷緩解僵硬、冷敷減輕急性腫脹,以及經皮電神經刺激鎮痛。
藥物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可用于緩解疼痛和炎癥。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可改善潤滑功能,糖皮質激素注射適用于急性炎癥發作。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可能延緩軟骨退化。嚴重病例可能需要關節鏡清理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骨關節炎患者應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建議每30分鐘變換體位。使用輔助器具如手杖、護膝可減輕關節壓力。飲食上可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抗氧化物質豐富的蔬果,適量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

當出現持續夜間痛、關節明顯變形或功能嚴重受限時,建議及時就診骨科。早期干預可有效延緩疾病進展,保持關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