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宮內傳染可通過孕期規范篩查、抗病毒藥物干預、新生兒聯合免疫接種、分娩方式優化及母乳喂養管理等措施有效預防。
1、孕期篩查:

所有孕婦應在孕早期進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篩查,陽性者需進一步檢測乙肝病毒DNA載量。高病毒載量孕婦>2×10^5 IU/ml是宮內感染的高危人群,需密切監測肝功能及病毒復制情況。孕晚期重復檢測有助于評估干預效果。
2、藥物干預:
妊娠24-28周起對高病毒載量孕婦使用替諾福韋酯或替比夫定進行抗病毒治療,可降低母體病毒載量90%以上。用藥需在感染科與產科醫師共同監測下進行,定期評估腎功能及胎兒發育情況,分娩后根據指征決定是否停藥。
3、聯合免疫:

新生兒出生12小時內需完成乙肝疫苗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聯合接種,注射部位應分側大腿肌肉。疫苗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針接種,免疫成功率可達95%。早產兒或低體重兒需按實際體重調整免疫球蛋白劑量。
4、分娩管理:
自然分娩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產程過長或胎盤早剝等情況可能促進病毒突破胎盤屏障。擇期剖宮產適用于病毒載量極高且宮頸條件不佳的孕婦。分娩過程中應避免胎兒頭皮電極監測等有創操作。
3、哺乳指導:
經規范免疫的新生兒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哺乳,乳頭皸裂或出血時應暫停喂養。母親持續服用抗病毒藥物期間,需監測嬰兒腎功能。人工喂養可選擇強化鐵配方奶,確保營養攝入均衡。

預防乙肝宮內傳播需建立孕前-產前-產后全程管理模式。育齡女性孕前接種乙肝疫苗可從根本上阻斷傳播鏈。孕期保持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鋅有助于增強胎盤屏障功能。產后定期檢測嬰兒乙肝表面抗體水平,未產生有效抗體者需補種疫苗。避免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家庭成員應完成疫苗接種。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避免過度疲勞影響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