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手術后肛門墜脹通常由術后組織水腫、創面刺激或神經反射引起。常見原因包括手術創傷導致的局部炎癥反應、肛門括約肌痙攣、殘留血栓或結扎線頭刺激,以及排便習慣改變引發的直腸壓力變化。

術后組織水腫是早期墜脹感的主要原因。手術切割和結扎痔核會引發局部淋巴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肛門直腸周圍組織腫脹。這種腫脹會刺激肛門神經末梢,產生持續的下墜感,通常術后3-5天達到高峰,隨著創面修復逐漸緩解。
創面刺激引起的異物感也會導致墜脹。手術縫線、結扎的痔核殘端或形成的血痂可能對直腸黏膜產生機械性刺激。特別是排便時糞便摩擦創面,可能加重局部充血和不適感,這種癥狀多在術后1-2周內隨縫線吸收而減輕。

神經反射性墜脹與手術區域神經末梢敏感化有關。手術操作可能暫時改變肛門直腸區的神經傳導,使患者對正常直腸充盈感產生錯誤解讀。部分患者會持續感到便意頻繁或肛門沉重,這種情況需要通過盆底肌訓練逐步改善。
少數情況下需警惕并發癥可能。若墜脹感持續加重伴發熱、膿性分泌物,可能提示創面感染或膿腫形成;出現劇烈疼痛伴肛門腫脹需排除術后出血或血栓形成。這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緩解措施包括每日溫水坐浴2-3次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軟便減少排便壓力,避免久坐久站減輕盆底壓力。醫生可能開具地奧司明改善淋巴回流,或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緩解不適。多數患者術后2-4周內癥狀可明顯緩解,若持續超過1個月需復查排除異常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