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指頸動脈血管壁因脂質沉積、炎癥反應等因素導致血管內膜增厚、斑塊形成的慢性病變。該疾病主要由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早期可能無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頭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卒中等表現。

1、高血壓
長期血壓升高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加速脂質在血管壁沉積。患者需定期監測血壓,低鹽飲食,遵醫囑使用氨氯地平、纈沙坦等降壓藥物。伴隨頭痛、耳鳴等癥狀時需警惕血管痙攣。
2、高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易滲入血管內膜形成泡沫細胞。建議限制動物內臟攝入,適當運動,必要時服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調脂藥。典型表現包括眼瞼黃色瘤、肢體麻木等。
3、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血管內皮糖基化終產物堆積?;颊邞獓栏窨靥?,定期檢查頸動脈超聲,可配合二甲雙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藥。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視物模糊、傷口愈合緩慢。

4、吸煙
煙草中的尼古丁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功能。戒煙是首要干預措施,必要時可尋求戒煙門診幫助。長期吸煙者可能伴有咳嗽、運動耐力下降等非特異性癥狀。
5、遺傳因素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等遺傳疾病會顯著增加患病風險。此類患者需更早開始篩查,嚴格進行生活方式管理,可能需要聯合使用依折麥布等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預防頸動脈粥樣硬化需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每日保證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飲食上增加深海魚、燕麥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控制每日鹽攝入低于5克。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已確診患者應遵醫囑規范用藥并定期復查血脂、血糖等指標。出現突發性眩暈、言語不清等預警癥狀時須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