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與口腔潰瘍可通過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進行區分。鵝口瘡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口腔潰瘍則多與局部創傷、免疫異常或維生素缺乏相關。

鵝口瘡常見于嬰幼兒或免疫力低下人群,表現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凝乳狀斑塊,強行剝離后可見充血創面,可能伴隨輕微疼痛。病灶多分布于頰黏膜、舌面及上顎,嚴重時可蔓延至咽喉。真菌培養或氫氧化鉀涂片檢查可確診。
口腔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凹陷,表面覆蓋黃白色假膜,周圍有紅暈,單發或多發,疼痛明顯。好發于唇內側、舌緣等易摩擦部位,具有自限性,通常7-10天自愈。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需排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
治療方面,鵝口瘡需使用抗真菌藥物如制霉菌素混懸液涂抹,重癥可口服氟康唑。保持口腔清潔,哺乳器具需定期消毒。口腔潰瘍以緩解癥狀為主,可用氨來呫諾口腔貼片促進愈合,疼痛劇烈時選用利多卡因凝膠。補充維生素B族及鋅劑有助于預防復發。

嬰幼兒出現口腔白色病變或成人潰瘍持續超過兩周未愈,建議盡早就醫。免疫功能異常者發生鵝口瘡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