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牙齦息肉并非必須手術切除。牙齦息肉的處理方式主要取決于息肉性質、癥狀嚴重程度及對口腔功能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可通過保守治療控制。

生理性因素導致的牙齦息肉通常與局部刺激有關。乳牙齲壞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慢性根尖周炎,刺激牙齦組織增生形成息肉。不良口腔衛生習慣導致食物殘渣堆積,長期刺激牙齦也可能誘發息肉生長。兒童換牙期牙齦組織較為敏感,輕微外傷或炎癥反應可能形成暫時性息肉樣增生。
病理性牙齦息肉可能與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血管性病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息肉體積較大、易出血或影響咀嚼功能。牙齦纖維瘤病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可能伴隨多發性息肉生長。血管性病變如化膿性肉芽腫,息肉表面易發生潰瘍并反復出血。

保守治療適用于無明顯癥狀的牙齦息肉。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是關鍵,需及時治療齲齒并加強口腔清潔,使用兒童專用軟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生理鹽水含漱可減輕炎癥,直徑小于5毫米的息肉經消炎處理后可能自行消退。定期口腔檢查能監測息肉變化,建議每3個月復查一次。
手術治療適用于特定情況。息肉直徑超過1厘米并影響恒牙萌出時,需行牙齦息肉切除術。伴隨嚴重出血、感染或影響進食功能的病例,建議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電刀切除。極少數復發型病例需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排除腫瘤性病變。術后需保持口腔清潔,避免進食過硬過燙食物以促進創面愈合。

若發現兒童牙齦持續腫脹超過2周、息肉顏色暗紅伴自發性出血,或伴隨乳牙松動異常,建議盡早就診兒童口腔科。醫生將通過臨床檢查結合X線片判斷是否需干預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