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肛裂通常需要進行肛門指檢、肛門鏡檢查、結腸鏡檢查、血常規檢查、糞便隱血試驗等檢查。肛裂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后形成的小潰瘍,可能與便秘、腹瀉、感染等因素有關。

1、肛門指檢
肛門指檢是診斷肛裂的初步檢查方法,醫生通過戴手套涂抹潤滑劑后用手指觸摸肛管,判斷是否存在裂口、潰瘍或腫塊。該檢查能評估肛裂的位置、深度及是否合并肛乳頭肥大、肛竇炎等并發癥。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輕微疼痛,但一般無須特殊準備。
2、肛門鏡檢查
肛門鏡可直接觀察肛管黏膜和皮膚損傷情況,確認裂口形態及是否伴有哨兵痔。檢查時將潤滑后的肛門鏡緩慢插入肛門,通過光源放大視野。急性肛裂可見新鮮裂痕,慢性肛裂可見纖維化邊緣。該檢查對判斷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有重要參考價值。
3、結腸鏡檢查
對于反復發作或非典型部位的肛裂,需結腸鏡檢查排除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疾病。檢查前需清潔腸道,通過內窺鏡觀察全結腸黏膜。中重度肛裂合并腸道炎癥時,可見腸壁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等特征性改變。

4、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可檢測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幫助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急性感染期肛裂可能伴隨白細胞升高,慢性肛裂通常指標正常。該檢查還能篩查貧血等全身情況,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5、糞便隱血試驗
通過化學或免疫法檢測糞便中微量血液,鑒別肛裂出血與其他消化道出血。肛裂出血多為便后滴鮮血,隱血試驗陽性需警惕上消化道病變。檢查前應避免食用動物血制品、鐵劑等干擾因素。

肛裂患者日常應保持肛門清潔,排便后可用溫水坐浴緩解疼痛。飲食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西藍花等,每日飲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避免久坐久站,適當進行提肛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硝酸甘油軟膏、利多卡因凝膠等藥物,慢性頑固性肛裂需考慮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等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