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反應、物理損傷等原因引起。心肌炎是指心肌的炎癥性疾病,通常表現為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1、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均可侵犯心肌細胞。病毒直接損傷心肌或通過免疫反應間接導致炎癥,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等前驅癥狀。治療需針對原發感染,輔以營養心肌藥物如輔酶Q10。
2、細菌感染
白喉桿菌、鏈球菌等細菌感染可能引發心肌炎,細菌毒素或全身炎癥反應可損害心肌功能。此類患者常伴有高熱、寒戰等全身癥狀,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時監測心肌酶譜變化。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可能誘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機體產生抗心肌抗體攻擊正常組織,表現為進行性心功能下降。治療需應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控制免疫反應。

4、藥物反應
某些化療藥物如阿霉素、抗精神病藥氯丙嗪等具有心臟毒性,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藥物性心肌炎。臨床表現包括心動過速、低血壓等,及時停藥并給予心肌保護治療是關鍵。
5、物理損傷
胸部放射治療、心臟外傷等物理因素可直接破壞心肌細胞結構。放射性心肌炎多在放療后數月出現,需限制心臟照射劑量;外傷性心肌炎應積極處理原發損傷,預防并發癥。

心肌炎患者應注意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心臟負擔。飲食宜選擇低鹽、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限制液體攝入量。恢復期可逐步進行心臟康復訓練,定期復查心電圖和心臟超聲。出現氣促加重、下肢水腫等癥狀需立即就醫,心肌炎急性期有較高猝死風險,不可掉以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