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瀉通常由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乳糜瀉、腸道菌群失調、短腸綜合征、膽汁淤積性肝病等原因引起。脂肪瀉主要表現為糞便油膩、漂浮、惡臭,可能伴隨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
1、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
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不足會導致脂肪消化障礙,常見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切除術后。患者糞便中可見未消化的脂肪滴,可能伴有腹痛和糖尿病癥狀。
2、乳糜瀉
麩質過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會損傷小腸絨毛,導致脂肪吸收不良。典型表現為進食面食后腹瀉加重,可能伴有貧血和骨質疏松。
3、腸道菌群失調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腸道感染可破壞正常菌群,影響膽汁酸代謝和脂肪吸收。患者可能出現黏液便和腹脹,糞便檢測可見脂肪球增多。
4、短腸綜合征
小腸大面積切除后吸收面積不足,造成脂肪吸收障礙。常見于克羅恩病或腸缺血手術后,可能伴發電解質紊亂和維生素缺乏。
5、膽汁淤積性肝病
膽汁分泌減少會影響脂肪乳化,見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疾病。患者常有黃疸和皮膚瘙癢,糞便呈陶土色。
脂肪瀉患者需采用低脂高蛋白飲食,避免油炸食品,可分次少量進食。適當補充中鏈甘油三酯和脂溶性維生素,定期監測營養指標。慢性胰腺炎患者需嚴格戒酒,乳糜瀉患者應終身無麩質飲食。建議記錄排便情況和飲食日記,出現持續消瘦或水腫應及時就醫復查。日常可進行適度有氧運動改善腸道蠕動,但需注意避免脫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