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直腸炎需進行腸鏡檢查、糞便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病理活檢及影像學檢查。這些檢查有助于明確炎癥程度、排除其他腸道疾病。

1、腸鏡檢查:
腸鏡是診斷慢性直腸炎的核心手段,可直接觀察直腸黏膜充血、水腫或潰瘍等病變。檢查前需清潔腸道,過程中可能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析。無痛腸鏡可減輕患者不適感,但需麻醉評估。
2、糞便常規檢查:
通過檢測糞便潛血、白細胞和寄生蟲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或出血。反復檢查可監測病情變化,若檢出艱難梭菌毒素或鈣衛蛋白升高,提示活動性炎癥。
3、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能反映全身炎癥狀態,重點關注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及血紅蛋白水平。貧血可能提示慢性失血,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說明炎癥活動。
4、病理活檢:
腸鏡取樣后進行組織學檢查,可鑒別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特異性炎癥。病理報告需關注隱窩結構改變、炎性細胞浸潤程度,排除異型增生等癌前病變。
5、影像學檢查:
腹部CT或MRI能評估腸壁增厚、周圍淋巴結情況,適用于并發癥篩查。鋇劑灌腸可顯示腸管狹窄,但急性期禁用。超聲檢查對肛周膿腫診斷有優勢。

確診慢性直腸炎后,建議采用低纖維飲食減輕腸道刺激,避免辛辣、酒精等食物。規律作息有助于緩解癥狀,適度進行快走、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可改善腸道蠕動。定期復查腸鏡監測病情變化,若出現持續便血、體重下降需及時就醫。保持良好心態對控制慢性炎癥進展具有積極作用,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