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瘺患者通常需要進行腹部CT、瘺管造影、血液檢查、內鏡檢查以及超聲檢查等診斷項目。腸瘺是指腸道與其他器官或體表之間形成的異常通道,可能由創傷、手術并發癥、炎癥性腸病等因素引起。

1、腹部CT
腹部CT能清晰顯示瘺管位置、走向及周圍組織受累情況,是評估腸瘺范圍的首選影像學手段。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可立體呈現瘺管與鄰近臟器的解剖關系,對制定手術方案具有重要價值。檢查前需口服或靜脈注射造影劑以增強對比度,但腎功能不全者需謹慎使用含碘造影劑。
2、瘺管造影
通過導管向瘺管內注入造影劑進行X線攝片,可直接觀察瘺管的形態、長度和引流情況。該檢查能明確瘺管起源腸段及遠端是否梗阻,對判斷自愈可能性有指導意義。檢查時可能需調整體位使造影劑充分填充瘺管,存在造影劑過敏風險者需提前告知
3、血液檢查
血常規可發現感染相關的白細胞升高,生化檢查能評估電解質紊亂和營養不良程度。持續監測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有助于判斷感染控制情況,血清白蛋白水平反映蛋白質丟失程度。嚴重貧血患者可能需要輸血支持后再行手術治療。

4、內鏡檢查
胃腸鏡檢查可直視瘺口位置及周圍病變性質,必要時可取活檢明確病因。膠囊內鏡對小腸瘺診斷有幫助,但完全性腸梗阻患者禁用。檢查前需嚴格腸道準備,活動性出血或心肺功能不全者需評估風險。
5、超聲檢查
超聲對淺表瘺管和腹腔膿腫的篩查具有便捷優勢,彩色多普勒能判斷瘺管血供情況。床旁超聲可動態監測引流效果,但受腸氣干擾時顯像效果有限。檢查無輻射且成本較低,適合兒童和孕婦初步評估。

腸瘺患者檢查期間應保持瘺口周圍皮膚清潔干燥,使用造口護理產品預防皮炎。營養支持方面可選擇短肽型腸內營養粉或靜脈營養,避免高脂飲食加重消化液分泌。康復期逐步增加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定期復查血清營養指標。術后患者需遵醫囑進行漸進式腹部肌肉訓練,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切口裂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