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饑餓通常指微量營養素缺乏但無明顯臨床癥狀的狀態。判斷隱性饑餓主要依據膳食評估、生化檢測和亞臨床表現三個方面。
膳食評估是初步篩查的重要手段。長期飲食結構單一、蔬菜水果攝入不足、主食過于精細化的人群風險較高。可通過3-7天膳食記錄分析鈣、鐵、鋅、維生素A/D/B族等微量營養素的攝入量是否達到推薦標準。
生化檢測能提供客觀診斷依據。血清鐵蛋白反映鐵儲備,25-羥維生素D水平判斷維生素D狀態,紅細胞轉酮醇酶活性評估維生素B1狀況。微量元素檢測如血清鋅、尿碘等也具有參考價值,需注意部分指標易受炎癥等因素干擾。
亞臨床表現需結合多系統觀察。反復口腔潰瘍可能與B族維生素缺乏有關,夜間視力下降需警惕維生素A不足,傷口愈合延遲可能提示鋅缺乏。指甲薄脆、脫發增多、味覺減退等非特異性表現也值得關注。
建議存在上述風險因素者到臨床營養科就診,通過膳食調查結合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孕婦、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需定期進行營養狀況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