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汗腺炎又稱反常性痤瘡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疾病,主要發生在毛囊和頂泌汗腺分布密集的區域如腋窩、腹股溝、會陰部。其發病機制復雜,通常由以下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生理性因素
毛囊角化異常是常見誘因。毛囊開口處角質過度堆積會導致汗腺導管堵塞,汗液和皮脂無法正常排出,形成局部炎癥環境。肥胖可能加劇皮膚摩擦和潮濕,為細菌繁殖創造條件。吸煙已被證實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尼古丁可能干擾毛囊上皮細胞功能。
##病理性因素
細菌感染在疾病進展中起關鍵作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可引發繼發感染,形成膿腫。激素水平變化也可能參與發病,部分患者在青春期或月經周期前后癥狀加重。遺傳因素約占30%病例,某些基因突變會導致免疫應答異常。
##典型臨床表現
早期表現為單發紅色疼痛性結節,類似癤腫。進展期可見多發性膿腫、竇道形成和瘢痕增生,皮膚出現隧道樣改變。慢性期可能出現廣泛纖維化和永久性皮膚改變,影響關節活動。約50%患者合并痤瘡或頭皮毛囊炎。
##治療策略
輕度病例可通過局部護理改善。每日使用抗菌洗劑清洗患處,穿著透氣衣物減少摩擦。中重度患者需醫療干預,抗生素多西環素或克林霉素可控制感染。生物制劑如阿達木單抗適用于頑固性病例。對于局限型病變,外科引流或病灶切除能有效緩解癥狀。
該病具有復發傾向,建議盡早就診皮膚科。規范治療可顯著降低復發率,改善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