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受傷恢復時間因損傷類型和程度而異,通常需要4-6周至數月不等,可通過休息、冰敷、加壓包扎、物理治療、手術修復等方式促進康復。膝蓋損傷可能由運動創傷、骨關節炎、韌帶撕裂、半月板損傷、髕骨脫位等因素引起。

1、輕度扭傷:
膝關節周圍韌帶輕微拉傷通常表現為局部腫脹和壓痛,恢復期約2-4周。建議采用RICE原則處理:受傷48小時內每2小時冰敷15分鐘,彈性繃帶加壓包扎,抬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可進行直腿抬高、踝泵運動等低強度康復訓練。
2、半月板損傷:
膝關節旋轉時發生的半月板撕裂多伴隨關節交鎖和彈響,可能與退行性變或運動創傷有關。保守治療需佩戴護膝6-8周,配合超聲波和電刺激理療。若存在三級撕裂,需考慮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術或部分切除術。

3、韌帶斷裂:
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常發生于急停變向運動,表現為關節不穩和劇烈疼痛。急性期需支具固定3-4周,慢性期可選擇自體腘繩肌腱重建術。術后需進行6-9個月漸進式康復訓練,包括平衡板練習和閉鏈運動。
4、軟骨磨損:
髕股關節軟骨軟化多由長期勞損引起,表現為上下樓梯時疼痛。建議使用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營養補充劑,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重度病例可能需要微骨折術或自體軟骨細胞移植。
5、骨折恢復:
脛骨平臺骨折需石膏固定6-8周,伴隨血管神經損傷時需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康復期應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逐步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從被動屈伸過渡到抗阻練習,完全負重通常需要3個月以上。

康復期間建議增加三文魚、菠菜等抗炎食物攝入,避免跳躍和深蹲動作。水中步行和固定自行車有助于維持肌力,睡眠時在膝下墊枕可緩解腫脹。若持續存在夜間靜息痛或關節變形,需及時復查核磁共振評估愈合情況。定期進行等速肌力測試和功能評估,根據康復進度調整訓練強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