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面疼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聹栓塞或外傷等因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藥物滴耳、口服抗生素等方式緩解。疼痛程度和病因不同,治療方式也存在差異。

外耳道炎多因細菌或真菌感染導致,常見于頻繁掏耳或游泳后進水。表現為耳道紅腫、灼熱感,可能伴隨黃色分泌物。可選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嚴重時需口服頭孢克洛。日常避免用硬物掏耳,洗澡時可用棉球堵住外耳道。
中耳炎常繼發于感冒或鼻炎,病原體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典型癥狀包括耳悶、聽力下降,兒童可能出現發熱。急性期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配合呋麻滴鼻液改善咽鼓管功能。擤鼻涕時應單側交替進行,避免用力過猛。

耵聹栓塞因耳垢堆積壓迫耳道引起,多見于油性耵聹體質者。可能出現耳鳴、耳脹,部分患者會有反射性咳嗽。建議使用碳酸氫鈉滴耳液軟化耵聹后由醫生沖洗,切勿自行用挖耳勺強行取出。
外傷性耳痛常見于氣壓傷或機械損傷,如乘坐飛機、耳機音量過大。需排查鼓膜是否穿孔,輕微損傷通常2-3周自愈,期間保持耳道干燥。潛水或飛行時可做吞咽動作平衡內外壓力。

持續超過48小時的耳痛、出現膿血性分泌物或面部麻木時,需排除惡性外耳道炎等嚴重病變。糖尿病患者出現耳痛伴發熱應緊急就診,避免壞死性炎癥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