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耳朵痛可能與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聹栓塞、耳部外傷、耳部帶狀皰疹等因素有關。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就醫,明確病因后遵醫囑治療。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通常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常見于游泳后耳道進水或不當掏耳。患兒表現為耳道紅腫、灼熱感,觸碰耳廓時疼痛加劇。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可遵醫囑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藥物。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處理。
2、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多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病原體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典型癥狀包括耳痛、聽力下降,嬰幼兒可能表現為哭鬧、抓耳。治療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洛等抗生素,配合布洛芬緩解疼痛。反復發作需排查腺樣體肥大等誘因。
3、耵聹栓塞
耳垢堆積硬化可能壓迫耳道引發脹痛,尤其見于油性耵聹體質兒童。表現為耳悶、耳鳴,嚴重時可誘發外耳道炎。建議家長帶孩子到耳鼻喉科進行專業耵聹沖洗,避免自行用挖耳勺處理導致耳道損傷。

4、耳部外傷
兒童玩耍時可能因異物插入、撞擊等導致耳廓或耳道損傷。需檢查是否有皮膚裂傷、血腫或鼓膜穿孔。輕微擦傷可消毒后觀察,鼓膜穿孔需禁止耳道進水并定期復查。合并感染時需配合抗生素治療。
5、耳部帶狀皰疹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激活可能引發耳部皰疹,表現為耳周簇集水皰伴劇烈疼痛。可伴隨面神經麻痹、耳鳴等并發癥。早期使用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疼痛明顯時可短期使用加巴噴丁。該病具有傳染性,需隔離至皰疹結痂。

日常需注意避免兒童耳道進水,洗澡時可用棉球輕塞外耳道。及時治療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減少中耳炎發生概率。避免讓孩子接觸細小玩具或尖銳物品,防止耳部外傷。若孩子持續抓耳、哭鬧或發熱,應及時到兒科或耳鼻喉科就診,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聽力損傷等嚴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