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眩癥是指以頭暈、視物旋轉或平衡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癥狀,可能由前庭系統功能障礙、腦血管病變、耳部疾病等因素引起。

1、前庭系統異常
內耳前庭器官或神經通路受損時,可能引發周圍性眩暈,常見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等。患者會感到自身或環境旋轉,伴隨惡心嘔吐,癥狀常與頭部位置變動相關。可通過前庭功能檢查確診,治療包括手法復位、前庭康復訓練等。
2、腦血管病變
后循環缺血、小腦梗死等中樞性眩暈多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常見于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表現為突發劇烈眩暈伴行走不穩,可能出現言語不清、復視等神經癥狀。需通過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明確診斷,急性期需溶栓或抗血小板治療。
3、耳部疾病
中耳炎、耳石癥等耳源性疾病可能刺激前庭系統引發眩暈。耳石癥患者在起床、翻身時出現短暫旋轉感,通過耳石復位治療可緩解。慢性中耳炎可能伴隨聽力下降、耳悶脹感,需抗生素或手術治療。

4、藥物因素
部分抗生素、抗癲癇藥、降壓藥可能損傷前庭功能或引起低血壓性頭暈。長期使用利尿劑導致電解質紊亂時,也可能出現站立時眩暈。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補充電解質改善癥狀。
5、精神心理因素
焦慮癥、驚恐發作等精神障礙可能表現為非旋轉性頭暈,常伴心悸、出汗。過度換氣綜合征患者因呼吸性堿中毒會出現頭昏、手腳麻木。可通過心理評估確診,采用認知行為療法配合放松訓練改善。

出現持續或反復眩暈應記錄發作誘因、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避免突然起身或駕駛等危險行為。保持規律作息,控制血壓血糖,限制鈉鹽攝入有助于預防發作。急性期建議側臥休息,嘔吐頻繁需防止脫水,若伴隨意識障礙、肢體無力等警示癥狀須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