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織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局部護理、物理治療、手術治療、對癥支持等方式治療。蜂窩織炎通常由細菌感染、皮膚屏障破壞、免疫力低下、淋巴循環障礙、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療
蜂窩織炎多由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需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呋辛酯等,嚴重感染可選用注射用青霉素鈉。用藥期間需監測肝腎功能,避免與酒精同服。對青霉素過敏者可改用克林霉素或紅霉素。
2、局部護理
患肢抬高可減輕水腫,局部使用硫酸鎂濕敷有助于消炎消腫。保持創面清潔干燥,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后覆蓋無菌敷料。避免搔抓或擠壓病灶,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足部護理。局部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預防繼發感染。
3、物理治療
超短波治療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吸收。紅外線照射可改善組織代謝,緩解疼痛癥狀。急性期過后可采用超聲波治療預防纖維化形成。治療期間需觀察皮膚反應,出現灼熱感應立即停止。

4、手術治療
形成膿腫需行切開引流術,清除壞死組織后放置引流條。壞死性筋膜炎需急診清創,必要時行皮瓣移植。術后定期換藥,監測創面愈合情況。嚴重肢體感染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能需截肢。
5、對癥支持
發熱患者可物理降溫或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疼痛明顯者可服用布洛芬緩解癥狀。靜脈補液糾正脫水,營養不良者需腸外營養支持。合并基礎疾病者需同步控制血糖、血壓等指標。

蜂窩織炎患者應臥床休息,患肢制動抬高。飲食宜清淡富含優質蛋白,適量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保持皮膚清潔完整,避免外傷和昆蟲叮咬。控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定期監測感染指標。出現發熱不退、疼痛加劇等需及時復診。恢復期可逐步進行肢體功能鍛煉,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