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癥的臨床表現包括黃疸、貧血、肝脾腫大、水腫、心力衰竭等。
1、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溶血癥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通常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黃疸程度輕重不一,輕者僅表現為皮膚和鞏膜輕度黃染,重者可出現全身皮膚明顯黃染,甚至出現核黃疸。黃疸的發生與紅細胞破壞后釋放的大量膽紅素有關。

2、貧血:
貧血是新生兒溶血癥的另一重要表現,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現。貧血程度與溶血程度相關,輕者可無明顯癥狀,重者可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貧血的發生與紅細胞大量破壞有關。
3、肝脾腫大:
肝脾腫大是新生兒溶血癥的常見體征,通常在出生后3-5天出現。肝臟腫大程度不一,輕者可僅觸及肝緣,重者可出現明顯腫大。脾臟腫大通常較肝臟腫大更為明顯。肝脾腫大的發生與紅細胞破壞后產生的代謝產物在肝脾中沉積有關。

4、水腫:
水腫是新生兒溶血癥的嚴重表現,通常在出生后1周內出現。水腫可表現為全身性水腫,也可表現為局部水腫,如腹水、胸腔積液等。水腫的發生與低蛋白血癥和心力衰竭有關。
5、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新生兒溶血癥的最嚴重表現,通常在出生后1周內出現。心力衰竭可表現為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肝臟腫大、水腫等。心力衰竭的發生與嚴重貧血和心肌缺氧有關。

新生兒溶血癥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嚴重程度不一。家長應注意觀察新生兒的皮膚顏色、精神狀態、吃奶情況等,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預后至關重要。日常護理中應注意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避免感染;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促進紅細胞生成;定期監測膽紅素水平,預防核黃疸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