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牙齦癌通常需要結合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活檢三種方式。主要檢查項目包括口腔專科檢查、影像學檢查CT或MRI、組織病理活檢,必要時需補充全身評估如PET-CT或骨掃描。

口腔專科檢查是初步篩查的關鍵步驟。醫生會通過視診和觸診評估牙齦腫物的形態、質地、范圍,檢查是否存在潰瘍、出血或牙齒松動等表現,同時觀察頸部淋巴結是否腫大。該檢查可初步判斷病變性質,但無法確診惡性。
影像學檢查用于明確腫瘤侵犯深度和范圍。CT能清晰顯示頜骨破壞情況,MRI對軟組織浸潤評估更敏感,兩者可互補使用。對于晚期患者,可能需進行胸部CT或腹部超聲排除遠處轉移,必要時采用PET-CT評估全身代謝活性。

病理活檢是確診的金標準。通過切取或穿刺獲取病變組織,經病理科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可明確是否存在鱗狀細胞癌牙齦癌最常見類型。活檢同時能進行免疫組化檢測,輔助判斷腫瘤分型和分化程度。
少數情況下需補充全身評估檢查。對于疑似轉移或晚期病例,可能需進行骨掃描排查骨轉移,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測可作為輔助參考。伴有張口困難的患者可能需增加顳下頜關節影像評估。

牙齦癌的診斷需遵循分層檢查原則,從無創檢查逐步過渡到有創檢查。所有疑似病例最終均需病理確診,檢查方案需根據個體情況調整。早期確診對預后至關重要,發現牙齦異常腫物或經久不愈潰瘍應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