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悶可通過耳鏡檢查、純音測聽、聲導抗測試、顳骨CT、前庭功能檢查等方式診斷。
1、耳鏡檢查:
使用耳鏡觀察外耳道及鼓膜狀態,檢查是否存在耵聹栓塞、外耳道炎或鼓膜穿孔。該方法能直觀發現耳道異物、炎癥性病變等機械性阻塞因素,操作簡便無創,是耳悶初步篩查的首選項目。

2、純音測聽:
通過不同頻率聲音刺激評估聽力閾值,判斷耳悶是否伴隨傳導性或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測試結果可區分中耳積液、耳硬化癥等中耳病變與梅尼埃病等內耳疾病,為定位診斷提供依據。
3、聲導抗測試:
測量中耳壓力變化及鐙骨肌反射,檢測鼓室圖類型。B型鼓室圖提示中耳積液,C型鼓室圖顯示咽鼓管功能障礙,這兩種情況均可導致耳悶脹感,該檢查對鑒別中耳功能異常具有特異性。

4、顳骨CT:
采用薄層掃描顯示中耳、內耳及聽骨鏈結構,可發現膽脂瘤、聽骨鏈中斷、半規管畸形等解剖學異常。對于外傷后耳悶或反復發作的耳悶患者,CT能清晰顯示骨質病變,排除腫瘤等占位性病變。
5、前庭功能檢查:
通過冷熱試驗、視頻頭脈沖試驗評估平衡功能,診斷耳悶伴隨的眩暈癥狀。前庭神經元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等前庭疾病常與耳悶共存,此類檢查可明確前庭系統損傷部位。

日常建議保持耳道干燥避免進水,減少戴耳機時間以降低外耳道壓力。適當咀嚼口香糖促進咽鼓管開放,鼻塞時可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若耳悶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聽力驟降、劇烈眩暈,需及時復查純音測聽與顳骨MRI排除聽神經瘤等嚴重病變。游泳愛好者出現耳悶應排查外耳道真菌感染,高血壓患者需監測血壓波動對耳蝸血流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