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前需注意空腹準備、藥物調整、過敏史排查、心理調節、術前檢查評估等事項。
1、空腹準備:
血管造影通常要求禁食6-8小時,避免麻醉或造影劑引發嘔吐導致誤吸。可少量飲用清水,但需遵醫囑停止飲水時間。糖尿病患者需與醫生溝通調整降糖方案,防止低血糖發生。檢查當日避免穿戴金屬飾品或衣物,減少影像干擾。

2、藥物調整:
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需提前3-5天停藥,降低出血風險。高血壓患者應正常服用降壓藥,但利尿劑類可能需暫緩。造影前需向醫生詳細說明當前用藥情況,包括中藥或保健品。
3、過敏排查:
碘造影劑可能引發皮疹、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需提前進行皮試。有海鮮或碘過敏史者應重點告知必要時改用釓造影劑。哮喘或腎功能不全患者需評估造影劑代謝風險,術前可能需水化治療促進排泄。

4、心理調節:
檢查過程中需保持靜止配合,焦慮者可練習深呼吸緩解緊張。了解檢查流程包括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導管插入等步驟,消除對輻射量的過度擔憂。簽署知情同意書前確認已理解可能并發癥如血腫、血管損傷等。
5、術前評估:
完成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檢查,評估手術耐受性。心電圖和胸片篩查心肺基礎疾病,嚴重腎功能不全者需考慮替代檢查方案。女性需排除妊娠,避免輻射影響胎兒發育。

血管造影后需保持穿刺部位加壓包扎24小時,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出血。增加飲水量促進造影劑排出,每日建議飲用2000-3000毫升水或淡茶。觀察穿刺點有無腫脹疼痛,出現發熱或肢體麻木需及時就醫。術后飲食宜清淡,優先選擇粥類、蒸魚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一周內禁止提重物或泡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