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是兒童發育期常見的良性肢體疼痛,主要表現為夜間下肢間歇性疼痛,可能與骨骼生長過快、肌肉牽拉、代謝產物堆積、活動量過大、心理因素有關。

1、骨骼生長:
兒童快速生長期長骨骨骺端細胞分裂活躍,骨骼增長速度超過周圍肌肉肌腱的延展性,導致軟組織受到牽拉。這種機械性刺激可激活痛覺神經末梢,多表現為脛骨、股骨等承重骨的鈍痛。
2、肌肉疲勞:
日間過量跑跳等運動會使肌肉內乳酸等代謝產物蓄積,夜間休息時血液循環減慢,代謝物清除延遲可能刺激痛覺感受器。疼痛多集中于小腿后側肌群,按摩后可緩解。
3、牽拉反應:

生長板骺板在快速生長時產生牽引力,可能引起骨膜神經末梢敏感性增高。疼痛常呈雙側對稱性發作,持續30分鐘至2小時,不伴紅腫發熱等炎癥表現。
4、活動因素:
白天劇烈運動后出現的疼痛與肌肉微損傷有關,常見于5-7歲和8-12歲兩個生長高峰階段。疼痛具有游走性特點,次日活動后癥狀多自行消失。
5、心理影響:
部分兒童可能通過疼痛表達對關注的渴望,疼痛發作時伴隨焦慮情緒。這類疼痛多發生在睡前,分散注意力后癥狀減輕,體檢無器質性病變。

建議保證兒童每日鈣攝入量達800-1000毫克,可通過牛奶、豆腐、綠葉蔬菜等補充。適度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睡前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避免過度限制活動,若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單側發作或伴隨關節腫脹,需排查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等病理性因素。記錄疼痛日記有助于區分生理性與病理性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