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可根據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臨床特點分為非浸潤性癌、浸潤性特殊癌、浸潤性非特殊癌、三陰性乳腺癌、HER2陽性乳腺癌等類型。

1、非浸潤性癌:
非浸潤性癌包括導管原位癌和小葉原位癌,癌細胞局限于乳腺導管或小葉內未突破基底膜。這類乳腺癌惡性程度低,預后較好,治療以局部手術切除為主,部分患者需聯合放療。導管原位癌可能伴隨乳腺鈣化灶,小葉原位癌常為多中心性病變。
2、浸潤性特殊癌:
浸潤性特殊癌包含乳頭狀癌、髓樣癌等亞型,具有特定組織學特征。髓樣癌多表現為邊界清晰的腫塊,淋巴結轉移率較低;乳頭狀癌常見于老年女性,預后相對較好。治療方案需結合腫瘤分期,通常采用保乳手術或全乳切除聯合前哨淋巴結活檢。

3、浸潤性非特殊癌:
浸潤性導管癌占此類80%以上,癌細胞突破導管壁向周圍組織浸潤。臨床表現為無痛性腫塊或皮膚橘皮樣改變,可能伴隨腋窩淋巴結轉移。標準治療包括改良根治術、化療及內分泌治療,常用藥物有環磷酰胺、多柔比星、他莫昔芬。
4、三陰性乳腺癌:
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HER2均為陰性的亞型,具有侵襲性強、易早期轉移的特點。多與BRCA基因突變相關,常見于年輕女性。治療以化療為主,可選用紫杉醇、卡鉑、吉西他濱等藥物,部分患者適用PARP抑制劑。
5、HER2陽性乳腺癌:
HER2基因過度表達的亞型約占20%,腫瘤增殖速度快。典型表現為腫塊增長迅速伴皮膚紅腫,易發生腦轉移。靶向治療聯合化療是主要手段,常用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等藥物,晚期患者可考慮拉帕替尼。

乳腺癌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飲食,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攝入,限制紅肉及加工食品。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術后患者可做上肢康復訓練。定期乳腺自查與影像學篩查至關重要,40歲以上女性建議每年進行乳腺超聲聯合鉬靶檢查。心理支持小組有助于改善治療期間情緒狀態,家屬應關注患者睡眠質量及疼痛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