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可分為嬰幼兒血管瘤和先天性血管瘤兩大類,主要表現為皮膚或皮下紅色斑塊、結節。

1、嬰幼兒型:
約占血管瘤的80%,出生后2周內出現,表現為鮮紅色斑塊或草莓狀隆起。發病與孕期雌激素水平過高、胎盤缺氧等因素相關,多數在1歲后進入消退期,5-7歲可完全消退。快速生長期需使用普萘洛爾口服液抑制增長,消退不完全者可考慮脈沖染料激光治療。
2、先天性型:
出生時即存在,分為快速消退型和非消退型。快速消退型多在1年內自然消失;非消退型持續存在并可能影響外觀,常見于頭頸部。發病機制與胚胎期血管發育異常有關,部分病例需手術切除或介入栓塞治療。
3、臨床表現:

典型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按壓褪色,哭鬧時顏色加深。深部血管瘤呈青紫色腫塊,可能伴疼痛或功能障礙。特殊類型如卡波西樣血管內皮瘤可導致血小板減少,需警惕Kasabach-Merritt綜合征。
4、診斷方法:
通過病史和體格檢查可初步判斷,超聲檢查能確定深度和血流情況,MRI適用于評估深部或內臟血管瘤。需與脈管畸形、血管肉瘤等鑒別,組織活檢是確診金標準但一般不作為常規檢查。
5、治療原則:
無癥狀小血管瘤可觀察等待自然消退;影響功能或美觀的病灶可采用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藥物治療;潰瘍性血管瘤需配合抗生素軟膏預防感染;頑固性病例可選擇冷凍、激光或手術切除。

日常護理需避免摩擦或抓撓病灶部位,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嬰幼兒血管瘤患者建議每月隨訪觀察生長速度,哺乳期母親應減少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攝入。多數血管瘤預后良好,但位于眼瞼、氣道等特殊部位的血管瘤需早期干預,定期復查超聲監測病灶變化,合并出血或感染時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