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核通常由肛墊下移、靜脈曲張、長期便秘、久坐久站、妊娠等因素引起。痔核是痔瘡的主要表現之一,可能與肛管靜脈叢血液回流受阻、血管擴張有關,通常表現為肛門腫物、便血、疼痛等癥狀。
肛墊是肛管黏膜下的正常組織結構,具有協助控制排便的功能。隨著年齡增長或長期腹壓增高,肛墊可能出現下移,導致痔核形成。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排便時肛門腫物脫出,可自行回納或需手動復位。日常可通過提肛運動、避免久蹲等方式緩解癥狀。
肛管靜脈叢長期充血擴張可能導致靜脈壁薄弱,形成曲張的靜脈團塊。這種情況常見于門靜脈高壓患者或長期便秘人群,表現為肛門靜脈迂曲擴張。改善排便習慣、避免久坐可減輕癥狀,嚴重時需考慮硬化劑注射治療。
排便時過度用力會增加肛管壓力,導致靜脈回流受阻。糞便干硬還可能直接損傷肛管黏膜,誘發炎癥反應。這種情況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保持充足水分來改善,必要時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緩瀉藥物。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會影響盆腔血液循環,增加肛管靜脈壓力。職業因素如司機、辦公室工作人員等易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每小時改變體位活動5分鐘,使用環形坐墊減輕局部壓迫,促進靜脈回流。
妊娠期子宮增大會壓迫盆腔靜脈,同時孕激素水平升高會使血管壁松弛。這種情況多在妊娠中晚期出現,分娩后多數可自行緩解。孕婦可通過側臥位休息、溫水坐浴等方式減輕癥狀,嚴重時需在產科醫生指導下治療。
預防痔核需注意保持規律排便習慣,每日攝入足夠水分和膳食纖維,如燕麥、西藍花等。避免長時間保持坐姿或站姿,建議每1-2小時活動5-10分鐘。出現便血或肛門腫物脫出時,可用溫水坐浴緩解癥狀,但需及時就醫排除其他肛腸疾病。痔核癥狀加重或持續不緩解時,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地奧司明片等藥物,必要時考慮橡膠圈套扎或手術切除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