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閥門植入術是一種通過手術將引流裝置植入眼內以降低眼壓的治療方法,適用于藥物控制不佳的青光眼患者。手術原理是通過人工引流通道將房水引流至結膜下間隙,減少房水積聚對視神經的壓迫。主要適應癥包括難治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等。

1、手術原理
青光眼閥門植入術的核心是通過硅膠引流管和引流盤組成的分流裝置建立新房水排出通路。引流管插入前房,引流盤固定于眼球赤道部結膜下,當眼壓升高時房水通過閥門調節單向流入結膜下間隙,最終被周圍組織吸收。閥門設計可防止術后低眼壓,常見裝置類型包括Ahmed青光眼引流閥和Baerveldt引流植入物。
2、適應人群
該手術主要針對最大耐受藥物治療仍無法控制眼壓的進展性青光眼患者。特別適用于小梁切除術失敗病例、角膜移植術后青光眼、葡萄膜炎繼發青光眼等復雜類型。對于兒童青光眼患者,需評估眼眶發育情況后選擇性實施。嚴重結膜瘢痕化或眼部感染者不宜手術。
3、術前準備
術前需完善眼壓藥物療效評估、視野檢查及視神經OCT檢查。停用抗凝藥物,進行結膜囊細菌培養。手術在局麻下進行,需標記引流盤放置位置并剪開球結膜。部分患者需聯合使用抗代謝藥物防止術后瘢痕形成,術前應充分溝通手術預期效果和潛在并發癥。

4、手術過程
標準操作包括制作穹窿部結膜瓣、固定引流盤于鞏膜表面、修剪引流管長度并插入前房。關鍵步驟是確保引流管與虹膜平行且末端位于前房內,需用異體鞏膜或角膜移植片覆蓋裸露的引流管。術中需測試閥門功能,最后分層縫合結膜。手術全程約需1小時,部分病例需聯合白內障超聲乳化術。
5、術后管理
術后需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滴眼液,密切監測眼壓變化和引流管位置。早期可能發生一過性眼壓升高,需前房穿刺或按摩引流盤處理。長期隨訪需觀察濾過泡形態、角膜內皮計數及視功能變化。常見并發癥包括引流管暴露、包裹性濾過泡、脈絡膜脫離等,嚴重者需二次手術調整。

青光眼閥門植入術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和揉眼,定期復查眼壓及視野。保持眼部清潔,按醫囑使用抗瘢痕化滴眼液。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和抗氧化物質,控制咖啡因攝入。術后3個月內避免游泳和重體力勞動,出現眼紅眼痛需立即就診。長期管理需聯合藥物和激光治療維持目標眼壓,延緩視神經病變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