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膜息肉通常由慢性牙周炎、牙齒咬合創傷、不良修復體刺激、局部感染以及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牙周膜息肉是牙齦組織在炎癥或機械刺激下異常增生形成的良性病變,主要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疼痛等癥狀。

1、慢性牙周炎
長期存在的牙周炎會導致牙齦組織持續處于炎癥狀態,炎癥刺激可能引起牙周膜細胞異常增殖,最終形成息肉樣病變。患者常伴有牙齦出血、口臭、牙齒松動等癥狀。治療需通過牙周基礎治療如潔治、刮治控制炎癥,嚴重者需手術切除息肉并配合抗生素治療。
2、牙齒咬合創傷
牙齒排列不齊或不良咬合關系可能造成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大咬合力,導致局部牙周膜組織反復損傷修復,進而誘發息肉形成。臨床可見患牙周圍牙齦增生膨隆。治療需調整咬合關系,必要時進行正畸治療或調磨咬合高點。
3、不良修復體刺激
邊緣不密合的冠橋修復體或充填物懸突可能持續摩擦刺激牙齦組織,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和纖維組織增生。患者常有修復體周圍牙齦腫脹、壓痛表現。治療需去除不良修復體,重新進行牙體修復,并行息肉切除術。

4、局部感染
深齲或根尖周病變可能引起牙周膜間隙感染,細菌及其毒素刺激可導致局部組織增生。臨床常見患牙周圍牙齦呈暗紅色腫脹,探診易出血。治療需進行根管治療控制感染源,必要時配合抗生素和手術切除。
5、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因全身免疫狀態異常,如糖尿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可能導致牙周組織對炎癥反應過度,增加息肉形成概率。這類患者往往伴有全身其他部位黏膜病變。治療需控制基礎疾病,局部處理同常規牙周治療。

預防牙周膜息肉需保持良好口腔衛生,每日至少刷牙兩次并使用牙線清潔牙間隙較大者可選用牙縫刷。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半年至一年洗牙一次。避免食用過硬過燙食物減少機械刺激,控制血糖等全身疾病。出現牙齦異常增生應及時就診,避免自行使用藥物或偏方處理。治療后需遵醫囑定期復查,防止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