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風后皮膚出現紅色疙瘩風團通常由蕁麻疹引起,屬于過敏性皮膚反應。這種情況多與冷熱刺激、免疫系統異常等因素相關,少數可能伴隨血管性水腫等嚴重表現。
生理性誘因主要包括三種:寒冷空氣直接刺激皮膚表面毛細血管,導致局部組胺釋放;出汗后毛孔張開時突然受涼,引發膽堿能性蕁麻疹;衣物摩擦與冷風共同作用產生機械性刺激。這些情況通常表現為邊界清晰的風團,伴有瘙癢但無全身癥狀。
病理性因素涉及兩類機制: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常見于過敏體質人群接觸花粉、塵螨后;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可能與甲狀腺功能異常有關。此類患者往往反復發作,風團持續超過24小時,部分會伴隨面部腫脹或呼吸困難。
急性發作期建議立即脫離寒冷環境,用溫水擦拭皮膚緩解癥狀。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組胺藥可阻斷組胺受體,嚴重病例需短期使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慢性患者需檢測過敏原及甲狀腺功能。
若出現喉頭水腫、血壓下降等全身過敏反應,需立即就醫進行腎上腺素注射。日常應注意保暖防風,洗澡水溫不超過40℃,避免飲酒及辛辣食物。過敏體質者建議隨身攜帶抗過敏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