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后跟疼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滑囊炎或應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見的原因,表現為晨起第一步疼痛;跟骨骨刺多伴隨長期站立或肥胖;跟腱炎常見于運動過度人群;滑囊炎與鞋子摩擦有關;應力性骨折多見于高強度訓練者。

足底筋膜炎通常與足弓結構異常、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有關,疼痛集中在足跟內側。急性期建議減少負重活動,每天冰敷15分鐘,選擇足弓支撐鞋墊。慢性患者可進行足底筋膜拉伸訓練,如毛巾牽拉練習,必要時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
跟骨骨刺多因足底筋膜長期牽拉導致鈣鹽沉積,X線檢查可確診。疼痛發作時需更換緩沖性能好的鞋子,避免硬質地面行走,體重超標者建議減重5%-10%。嚴重者可采用局部封閉治療,極少數需要手術切除骨刺。

跟腱炎患者會出現跟腱止點處壓痛和腫脹,可能與突然增加運動量有關。治療需立即停止跑跳運動,使用硅膠跟腱護具,逐步進行離心訓練恢復跟腱韌性。夜間佩戴足踝支具保持跟腱伸展位可緩解晨僵。
滑囊炎表現為跟骨后方紅腫熱痛,多因鞋幫反復摩擦導致。處理原則是更換后幫柔軟的鞋子,急性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需嚴格無菌操作。慢性滑囊增生可考慮手術切除。

持續疼痛超過兩周或出現夜間靜息痛,建議進行骨掃描排除應力性骨折。老年人突發足跟疼痛需做磁共振鑒別跟骨脂肪墊萎縮。糖尿病患者出現足跟潰瘍需立即就醫預防感染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