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后子宮恢復不良可能表現為惡露異常、下腹疼痛、發熱、子宮復舊不全及異常出血。這些癥狀通常與感染、胎盤殘留、子宮收縮乏力等因素相關。

1、惡露異常:
正常惡露在產后4-6周逐漸從鮮紅轉為淡黃至消失。若出現惡露量突然增多、顏色鮮紅持續時間超過2周,或伴有惡臭,可能提示子宮內膜炎、胎盤胎膜殘留。需結合超聲檢查明確原因,必要時行清宮術或抗感染治療。
2、下腹疼痛:
持續性或加重的下腹墜痛區別于正常宮縮痛,可能伴隨子宮壓痛。常見于子宮切口愈合不良、盆腔粘連或感染。輕度疼痛可通過熱敷緩解,劇烈疼痛需排除血腫或膿腫形成,需抗生素治療甚至手術引流。
3、發熱:

產后體溫持續超過38℃超過24小時,可能由子宮內膜炎、切口感染或泌尿系統感染引起。需檢測血常規、C反應蛋白,感染指標升高時需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嚴重感染需靜脈給藥。
4、子宮復舊不全:
產后6周子宮仍未降至盆腔內,觸及宮底高于恥骨聯合,常伴隨陰道流血。多因多胎妊娠、羊水過多導致子宮過度擴張,或哺乳不足影響縮宮素分泌。可注射縮宮素促進收縮,配合子宮按摩。
3、異常出血:
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盡超過月經量,需警惕胎盤附著面復舊不良、子宮切口裂開。緊急處理包括輸血、宮腔填塞,必要時行子宮動脈栓塞或子宮切除術挽救生命。

剖腹產后應保持會陰清潔,每日監測體溫;飲食上增加蛋白質如魚肉、豆制品促進組織修復,補充鐵劑預防貧血;早期下床活動促進惡露排出,但避免提重物;堅持母乳喂養刺激宮縮。若出現發熱、大出血或疼痛加劇,需立即就醫。產后42天復查需重點評估子宮復舊情況,通過超聲檢查排除宮腔殘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