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包括嘔血或黑便表現、血紅蛋白下降、胃鏡檢查發現出血灶等。

1、臨床癥狀:
嘔血或咖啡樣嘔吐物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現,血液經胃酸作用呈棕褐色。黑便指柏油樣黏稠發亮的黑色糞便,提示出血量超過50毫升。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表現如血壓下降、皮膚濕冷。
2、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顯示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下降,急性出血6-12小時后才會出現明顯變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可證實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檢查有助于判斷是否存在凝血障礙,肝功能異常可能提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3、胃鏡檢查:

急診胃鏡檢查是確診胃出血的金標準,能在直視下發現出血部位和病變性質。常見出血原因包括胃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等。檢查時機以出血后24-48小時內為佳,可同時進行止血治療。
4、影像學檢查:
腹部CT血管成像可顯示活動性出血灶,適用于大量出血無法行胃鏡檢查者。血管造影能發現出血速度超過0.5毫升/分鐘的病灶,并可同時進行栓塞治療。X線鋇餐檢查已較少使用,可能影響后續內鏡檢查。
5、風險評估:
采用Rockall評分或Blatchford評分評估再出血風險和死亡率,考慮年齡、休克表現、合并疾病等因素。評分較高者需密切監護,必要時轉入重癥監護病房。動態監測血紅蛋白變化和生命體征對判斷出血是否持續很重要。

胃出血患者應禁食至出血停止,逐步過渡到流質、半流質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復期注意補充富含鐵和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菠菜等。戒煙戒酒,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定期復查胃鏡監測潰瘍愈合情況,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需規范根除治療。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適度運動增強體質但避免劇烈活動。出現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或再次黑便時應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