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通過中醫調理、中藥治療、針灸療法、推拿按摩、情志調節等方式改善。失眠可能由陰陽失調、氣血不足、肝郁化火、脾胃不和、心腎不交等因素引起。

1、中醫調理:
中醫認為失眠與人體陰陽失衡密切相關。日常可通過調整作息規律,堅持子時23點至1點前入睡以順應自然陽氣生發;避免睡前過度思慮或劇烈運動;適當飲用酸棗仁百合茶、桂圓紅棗湯等安神食療方輔助調理。
2、中藥治療:
針對不同類型失眠辨證施治,肝郁化火型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心脾兩虛型適用歸脾湯,心腎不交型常選黃連阿膠湯。臨床常用中藥材包括酸棗仁、夜交藤、合歡皮等,需由中醫師根據舌脈象開具個性化處方。

3、針灸療法:
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主穴常選百會、神門、三陰交,心脾兩虛加足三里,肝郁氣滯配太沖穴。每周2-3次針灸治療,配合艾灸涌泉穴可增強溫陽安神效果,多數患者4-6周后睡眠質量顯著改善。
4、推拿按摩:
采用頭面部穴位按摩配合經絡疏通,拇指按壓太陽穴、風池穴各3分鐘,沿心包經從肘部向指尖推揉。睡前用木梳從前額至后頸梳理頭皮50次,或熱水泡腳后按摩涌泉穴,能有效緩解緊張性失眠。
5、情志調節:
七情過極是重要致病因素,可通過五音療法宮商角徵羽調節情緒,角調式音樂疏肝解郁;練習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招式;建立"先睡心后睡眼"的認知,避免過度關注失眠的焦慮循環。

中醫治療失眠強調個體化辨證,建議配合適度有氧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晚餐選擇小米粥、蓮子羹等健脾安神食物。持續嚴重失眠需排除器質性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能顯著提高療效。建立規律的睡眠節律,保持臥室環境安靜黑暗,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這些行為干預與中醫治療協同作用可改善睡眠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