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流產通常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免疫因素及感染等因素引起。連續發生3次或以上自然流產稱為習慣性流產,醫學上稱為復發性流產。

胚胎染色體異常是早期流產最常見原因,約占50%-60%。異常可能源于父母遺傳或受精卵分裂錯誤,常見類型包括三體綜合征、單體X染色體等。高齡孕婦風險顯著增加。
母體內分泌失調涉及黃體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異常及糖尿病控制不佳。黃體酮分泌不足會導致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甲狀腺抗體陽性或血糖波動可能干擾胚胎著床。
子宮結構異常包括縱隔子宮、雙角子宮等先天性畸形,以及宮腔粘連、子宮肌瘤等后天病變。異常結構可能限制胚胎發育空間或影響胎盤血供。
免疫因素包含自身抗體如抗磷脂抗體、抗核抗體等攻擊胚胎組織,或母體對胎兒父系抗原產生排斥反應。部分患者存在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異常升高。

感染因素中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病原體可能直接損害胚胎。慢性子宮內膜炎也會通過炎癥反應干擾妊娠維持。
血栓前狀態如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陷等,可能形成胎盤微血栓導致流產。環境暴露于重金屬、有機溶劑或輻射同樣增加風險。
心理應激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影響激素平衡,長期焦慮抑郁患者的流產風險較常人高2-3倍。體重指數超過30或低于18.5均可能干擾排卵功能。
對于有兩次以上流產史者,建議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宮腔鏡檢查和內分泌評估。免疫學篩查包含抗磷脂抗體譜、淋巴細胞亞群檢測。超聲可評估子宮動脈血流阻力。
治療需針對病因實施:染色體異常建議遺傳咨詢;子宮畸形需宮腔鏡矯正;抗磷脂抗體陽性需低分子肝素聯合阿司匹林;黃體功能不足需黃體酮支持。控制良好的甲狀腺功能可將流產率從20%降至3%-5%。

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葉酸可降低神經管缺陷風險。地中海飲食模式有助于改善卵子質量。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能調節應激水平。吸煙者流產風險增加75%,酒精攝入需絕對禁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