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下垂通常是指盆底肌松弛導致的陰道壁膨出或子宮脫垂,主要與妊娠分娩、年齡增長、慢性腹壓增高等因素有關。陰道下垂可能表現為下墜感、排尿異常、性生活質量下降等癥狀,嚴重時可見陰道口腫物脫出。

1、妊娠分娩
多次陰道分娩可能損傷盆底肌肉和韌帶,導致支撐力減弱。孕期激素變化會使結締組織松弛,加上胎兒壓迫,可能加重盆底損傷。產后早期進行凱格爾運動有助于恢復肌力,中重度脫垂需結合生物反饋治療或手術修復。
2、年齡增長
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會使盆底組織萎縮變薄,膠原蛋白流失加速支撐結構退化。這類患者可能伴有尿失禁或排便困難,局部使用雌激素軟膏配合盆底康復訓練可改善癥狀。
3、慢性腹壓增高
長期便秘、慢性咳嗽或負重勞動可能持續增加腹腔壓力,迫使盆腔器官下移。這類情況需先控制原發病因,同時避免提重物,使用子宮托可暫時緩解脫垂不適。

4、先天發育異常
部分女性先天盆底肌肉薄弱或結締組織缺陷,可能在年輕時即出現輕度脫垂。此類患者需避免高強度運動,定期進行盆底功能評估,必要時采用懸吊術加強支撐。
5、盆腔手術史
子宮切除術等盆腔手術可能改變解剖結構,術后瘢痕形成會影響組織彈性。術后半年內應嚴格限制體力活動,配合電刺激治療預防脫垂進展。

日常需保持規律排便避免用力屏氣,控制體重減少腹腔壓力,攝入足量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促進結締組織修復。建議選擇游泳等低沖擊運動,避免深蹲和跳躍動作。出現明顯脫出物或影響排尿功能時,應及時就診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絕經后女性可在醫生指導下局部使用雌激素制劑,改善陰道黏膜彈性。








